网站公告:
8868体育app下载平台--注册登录送不停,8868体育网站信誉第一,官方登录入口安全有保障,手机APP下载为您提供:体育资讯、电子竞技、足球竞猜、真人视讯,24小时提供在线为您服务!
+63 9619666363全国服务热线:
新闻资讯 NEWS
8868体育降价卖车!合资品牌集体官宣
添加时间:2024-07-06 17:05:48

  随着比亚迪为首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向合资厂商发起进攻,秦PLUS和驱逐舰05参数图片)售价低至7.98万元起,秦L海豹06低至9.98万元起,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,以高保值率著称的合资品牌日子越来越难过。进入三季度后,多个合资品牌官宣降价销售,开启市场份额保卫战。

  7月2日,上汽大众官方推出7月限时优惠活动,涉及途观L家族、朗逸凌渡L、ID.家族等车型,最高综合优惠达5.9万元。其中,购买大众ID.3限时售价12.59万元起,同时官方还提供保值回购等政策。

  燃油车型方面,购买2024款途观L出众款限时售价14.99万元起(适用于按揭方式)。购买途观L Pro提供价值2万元的限时购置税全免、3年8折保值焕新、价值4500元的3年无忧保养以及价值至高4800元的选装包限量赠送政策。

  凌渡L 280TSI DSG潮辣版推出限时优惠,优惠后售价为11.19万元,相较于官方指导价的15.39万元降了3.2万元。除此之外,官方还推出多重优惠权益,包含至高3年8折保值焕新、至低0首付/至低0月供/至高2年0利率、4000至10000元的以旧换新或增购补贴等。

  另外,上汽大众还针对旗下紧凑型轿车——2024款朗逸1.5L自动得逸版推出限时优惠,原指导售价为12.09万,优惠后仅需8.38万,直降3.71万元。与此同时,针对老车主,还有4000至8000元以旧换新或增购补贴以及至低0首付/至低0月供/至高2年0利率、3年80%的保值焕新权益。同时,上汽大众朗逸新锐出众版限时优惠6.98万起,原指导价为7.999万元起,价格再次下探,结合至高3年80%保值焕新权益,整体性价比还是很高的。

  同日,上汽通用旗下别克品牌针对旗下紧凑型轿车——威朗Pro乐逸版推出“盛夏惊喜价”,原售价为12.89万,优惠后仅为6.88万,直降6.01万元,优惠幅度十分给力,优惠时间截至7月31日前。除此之外,别克品牌还针对别克GL8ES陆尊车型推出限时至高3万元的置换补贴。据了解,2023款别克GL8 ES陆尊共有7款在售车型,售价区间为31.79-41.79万元。动力方面,该车搭载2.0T+48V轻混系统,发动机最大功率为237马力,峰值扭矩为350牛·米。传动方面,全系标配9速手自一体变速箱。

  另外,别克E5推出限时优惠活动,7月31日前下定别克E5,按揭购买可享受至高3.4万元的优惠。具体来看,先锋版和先锋Pro版优惠1万元,优惠后售价均为15.99万元。臻享标准续航版和臻享标续影音版优惠3.4万元,优惠后售价分别为16.99万元和17.79万元。

  一汽丰田也有优惠,旗下紧凑型轿车——卡罗拉推出限时权益,其中售价为13.98万元的1.8L智能电混双擎精英版仅需13.78万。同时,一汽丰田还为用户准备了至高2.4万元的官方限时权益与置换叠加国补至高13000元,以及0首付40%首付3年0息;2-5年分期,租赁产品至高8年等多种金融政策。当然,其优惠幅度总体来看不如其他品牌。

  除了合资品牌外,国内外品牌也在降价,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市场,包括特斯拉、零跑汽车、极氪、理想汽车、奇瑞新能源等。其中,理想汽车公布9周年限时购车礼活动,2024年7月1日起至7月15日24:00定购理想全系车型均可享受。购车礼包括1.价值10000元的限时购车权益:理想L7/L8/L9/MEGA:包含价值5000元的选装基金、价值5000元的7kW交流充电桩。理想L6:包含5000元定金抵扣10000元、价值5000元的选装基金。2.至高价值7196元的购车大礼包。3.限时金融购车方案:首付0元起,年费率低至2.50%,日供至低154元起。此外,包括广汽传祺、哈弗、吉利等以燃油车销售为主的品牌也降价销售。

  在智能化、电动化浪潮下,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转型与发展面临挑战,出现油车难卖,电车不火的尴尬局面。从各大合资品牌发布的购车权益来看,整体还是以综合优惠为主,叠加0首付/0月供/0利率等以及以旧换新或增购补贴,看起来优惠幅度特别巨大。另外,上述合资品牌的购车权益并非针对所有车型,而是单一车型,而这些车型一般都是该品牌的销量主力。

  乘联会数据显示8868体育,2024年1-5月,日系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份额跌至15.0%,而2023年为17.0%,德系品牌跌至19.6%,而2023年为20.4%,美系为6.7%,韩系为1.4%,法系为0.3%,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。在自主品牌加速新能源布局的背景下,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持续下滑,还有多少品牌能够扛住市场压力?